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合浦珠还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20-07-17 10:39

  “吏不廉平,则治道衰”,语出《汉书·宣帝纪》,是汉宣帝神爵三年即公元前59年诏书中的一句话,意思是官吏不廉洁、判案不公正,治理形势就会衰败。贪腐并不是个人小事,而是直接关系执政者的公信力,甚至关系一个政权生命力的大事。只有吏治廉平,百姓同心同德,社会才会和谐。

  汉宣帝从小在民间长大,深刻认识到吏治对于百姓的意义,吏治廉正则百姓幸福指数就高,反之则怨声载道。因此,汉宣帝在位期间,非常关注吏治建设。

  汉代有一位叫孟尝的廉吏,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历史楷模。据《后汉书·孟尝传》记载,孟尝是孝廉出身。这个出身本身就已经代表了孟尝的品质,孝是德之本,廉指廉洁品质。孟尝在任徐令时,才能突出,百姓赞不绝口,因此被朝廷派到合浦当太守。

  合浦就是今天的广西合浦县。为什么派到那里呢?原来这个地方不生产粮食,主要靠海里出产的珍珠闻名,人们把珍珠打捞上来卖,换取粮食和生活必需品。因为出产珍珠,所以这里的商贸很发达。但是在孟尝接到任命之前,以前的几任太守贪得无厌,让人大量采捞,以至于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,结果产珍珠的蚌就迁徙到了相邻的交趾境内。因为捕捞上来的珍珠越来越少,当地原本繁华的商贸交易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,“于是行旅不至,人物无资,贫者饿死于道”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朝廷任命孟尝为合浦太守,目的很明确,就是要澄清吏治。孟尝到了合浦之后,积极与百姓交流,询问大家的需求,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。孟尝首先从自己做起,不贪污不受贿,用自己的廉洁改变人们对太守的印象。同时他规定打捞珍珠应该有节制。就这样,“去珠复还,百姓皆反其业,商货流通”,合浦的老百姓把孟尝“称为神明”。

  后来,孟尝因为身体原因请求卸任,得到朝廷准允,但百姓已经被他“安仁弘义,耽乐道德,清行出俗”的优秀品质感化折服,因此当他离开时,大家拦在他的车前,不让他走。孟尝无奈,只好晚上躲到船中悄悄地走了。回到家之后,孟尝亲自劳作,“邻县士民慕其德,就居止者百余家”。这就是其廉洁奉公的人格魅力。尚书杨乔曾指出,合浦那么多珍珠,都在孟尝的管辖范围之内,他竟然如此廉洁自律,真是“廊庙之宝”。

  这个故事一直被历代重视廉政文化建设的君主所推崇,唐朝贞元七年(791年),朝廷就以《珠还合浦赋》为题考试进士,更耐人寻味的是还限定了“不贪为宝,神物自还”八个韵脚。可见这是朝廷渴望通过考生对孟尝廉洁人品的认识,来培养自己官员队伍的廉洁品质。

  当时有两位考生令狐楚和陆复礼,他们以史实为依据,高度概括了“合浦还珠”的廉政建设意义。令狐楚认为,当为官者贪得无厌时,则“真质斯闭”,珍珠为“避无厌之心”而“去在他境”;只有官员施行仁政,才会“不召其珠,珠无胫而至;不移其俗,俗如影之随”。陆复礼也指出“此珠之感,唯政是随,当政至而则至,偶俗离而则离”,同时对那些“私以务贪”的官员提出了警醒,“其来也所以辅正,其去也所以戒贪”,那些珍珠的来去是对一个官员是否廉正的评价。

  珍珠虽小,却是检验政治清明与否和官员品行的标尺。往小处说,是一个官员政绩的反映,往大处说,“岂惟彰太守之深仁,可以表天子之至道”,是社会治理的折射。为官者若能人人都以孟尝为楷模,去贪崇廉,那么一定离美政不远。(王士祥)

【责任编辑:庄秀鹃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