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但愿罗衣拂  无使素尘弥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9-04-24 16:06

管宁割席分坐

  “不学诗,无以言”,读古诗是学习传统文化、提升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,但我们不能仅盯着唐诗三百首,好诗有时是需要“打捞”的,如果发现一颗沧海遗珠,而又与当代思想产生共鸣的话,则自有一种收获的美妙。

  被称作“小谢”的谢朓,其诗清新秀丽、圆美流转,且佳句颇多,如“余霞散成绮,澄江静如练”“天际识归舟,云中辨江树”等,虏获了后世的李太白,诗仙李太白道:“我吟谢朓诗上语,朔风飒飒吹飞雨”,堪称一生低首谢宣城(谢朓曾做过宣城太守)。

  谢朓所在的南朝在中国文学史上开始大规模出现咏物诗,其中谢朓有一首《同咏坐上所见一物得席》,初看平淡无奇,但细细读来,寓意深长,隐约有清廉守正的寄托:

  本生潮汐池,落景照参差。汀洲蔽杜若,幽渚夺江蓠。遇君时采撷,玉座奉金巵。但愿罗衣拂,无使素尘弥。

  此诗为“分题”(诗友相聚,分找题目以赋诗,称为分题)之作,席本来是日常用品,谢朓这首咏席诗,既观察细微、描写逼真,又体现了自己的审美旨趣与价值取向。

  谢朓先从制作席的蒲草写起,前四句写其生长环境及顽强的生命力,五六句写席子的用途。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,“但愿罗衣拂,无使素尘弥”,希望用它的达官贵人要常常拂拭,不要使其蒙尘啊。其实,更为幽深的含义是每个人都要自省自洁自律,不要随波逐流,更不要同流合污,做出令自己或家人蒙羞的事来。

  这个结句好在哪里呢?有时需要对比才更明显。当时与谢朓同题咏席的还有柳恽,而柳诗最后着眼于“愿君兰夜饮,佳人时宴息”,相对于谢诗的“但愿罗衣拂,无使素尘弥”,一眼可见俗雅之别。

  有趣的是,盛唐李白不只在谢朓楼咏出“中间小谢又清发”之句,就咏席这一主题,还作了首《鲁东门观刈蒲》,与谢朓诗的风格与追求十分相近。诗云:

  鲁国寒事早,初霜刈渚蒲。挥镰若转月,拂水生连珠。此草最可珍,何必贵龙须?织作玉床席,欣承清夜娱。罗衣能再拂,不畏素尘芜。

  此诗透露着诗人对农事劳作的亲近与敬重,“转月”“连珠”充满浪漫主义色彩。需要单说的是五六句和结句:“此草最可珍,何必贵龙须”,这是拿蒲草与帝王豪贵之家常用的龙须草来比,抨击权门贵族奢华放纵之风;“罗衣能再拂,不畏素尘芜”,意思是蒲草的品性高洁纯净,不惹尘埃,且易于清理,表达出诗人对蒲席的可贵而独特的见解。

  此诗作于天宝五载(746年),李白已被赐金放还,在山东游历漂泊,那一年,朝政纷扰,李林甫正兴狱陷异己,王忠嗣又兼四镇节度使,在危机四伏中,李白似已听见凄冷的风声。

  关于席,还有两个典故值得一说。一则是汉末三国时期著名隐士管宁,他是名相管仲的后代,自幼好学,坚持操守,在与华歆一起劳作时,看到田里有一小片金子,管宁视作瓦块一般毫不理会,华歆却高兴地拾起来,看到管宁神情后又丢掉了。两人坐同一张席上读书,有人乘华车骏马从门口经过,管宁专心致志、充耳不闻,而华歆却放下书本跑去旁观,管宁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,当即割开席子,分开座位,决然表示:“你不再是我朋友了。”由此可见管宁对自己道德标准要求之高。

  另一则是东晋大臣王恭,他从会稽任职后回到建康,带了一条精美的竹席,族人王忱来看他时,觉得这竹席很好,便讨要了去,王恭从此长坐草席,依旧坦荡自若。王忱发现后,惊奇地说:“我以为你从盛产竹席的地方回来,应该会带很多,所以才找你要了一条。”王恭淡然道:“你不了解我,我在生活上从来没有多余的东西。”于是便留下了“身无长物”的成语,后人以此作为简朴清贫的美称。

  管宁与王恭的这两则与席子有关的故事,反映了各自严格的自我要求,这并非只是一时一事。后来,管宁讲解经典、整饬礼仪、教化世人,享年八十四岁高节始终,而王恭在建康遇害,忠心遗世,死后家无布帛钱财,惟有书籍而已。

  虽然只是一条席子,供人用以坐卧饮食,但对于注重修身的中国传统士人而言,这一言一行中均有法度,也承载了为人为学为官之道啊。(蔡相龙)

【责任编辑:陈莹莹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