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忧乐总关情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9-02-13 11:48

  范仲淹生母谢氏病故,为服丧,范仲淹回南京(今河南省商丘市)居住。当时南京留守官晏殊,已风闻范仲淹通晓经学、博学多识,于是邀请他协助应天府学的教务。

  范仲淹慨然领命,为了便于工作,范仲淹搬到学校去住。他制定了一套作息时刻表,按时训导诸生读书。每当给诸生命题作赋,他必定先作一篇,以掌握试题难度和着笔重点,使诸生迅速提高写作水平。应天府书院的学风,很快就焕然一新。四方前来就读和问业的人,络绎而至。范仲淹坦诚接待这些迢迢而来的学子,不倦地捧书为他们讲授。有时,还用自己的俸禄招待他们吃饭,以至自己家中窘迫不堪。

  有位游学乞讨的书生孙复,前来拜谒范公。范仲淹即刻送了他一千文钱。过了一年,孙秀才又来拜谒范公,范仲淹一边送钱给他,一边问他为何匆匆奔讨,不坐下来静心读书。

  孙秀才悲戚地说:“家有老母,难以赡养;若每天有固定收入,便足够使用。”

  范仲淹对他说:“听语气,你不像乞客。待我帮你在本校找个职事,让你一月可得三千文,去供养老人。如此这般,你能安心治学不能?”

  孙秀才大喜,从此,跟着范仲淹攻读《春秋》。范仲淹服满复职,孙复亦离开南京,潜心苦读,参加科举,进士及第,出任巴陵郡知州一职。

  孙复在巴陵郡任职期间,剿匪、肃贪、倡廉、抗洪、赈灾、抚孤、兴学、悯家、重商、兴文,在其任职期间,巴陵郡可谓政通人和,大受百姓爱戴,自发集资为其修楼一座以铭记其功绩。孙复再三推辞,终究民意难拒,遂允许只修一简朴小楼而已。孙复在任期间,为官清廉正直,对上弹劾不贤之臣,对下罢黜贪腐之吏,巴陵郡吸引了周边地区大量百姓、商贾来此定居。孙复为官始终不顾个人安危,尽心任事,最终卒于任上,称得上鞠躬尽瘁、死而后已。

  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、曾是多年好友的滕子京在泾州任职“费公钱16万贯”,被监察御史揭露后,滕子京被贬谪守巴陵郡。滕子京本也是贤良之士,与范仲淹交好,然而后来随着官职上升,自私自利之心日盛。范仲淹多次婉言相劝,滕子京我行我素,在官场中如鱼得水。此番落难之后,范仲淹心怀慈悲,念及过往之情,又对其进行了一番劝导。

  庆历六年,滕子京想要重修岳阳楼,就想到请范仲淹来为自己助阵增彩。在滕子京的再三邀请之下,范仲淹终于答应作文以记之。

  想到当年孙复在此任职期间,自己从未来过,范仲淹深感遗憾,心中感慨万千。同时,出于劝勉滕子京的考虑,范仲淹将万千思绪、缕缕衷怀吐露在这篇名动千古的《岳阳楼记》中。这篇文章,已不单单为一个人、两个人而写,而是有担当之士的共同心声。

  “若夫淫雨霏霏,连月不开,阴风怒号,浊浪排空;日星隐曜,山岳潜形;商旅不行,樯倾楫摧;薄暮冥冥,虎啸猿啼。登斯楼也,则有去国怀乡,忧谗畏讥,满目萧然,感极而悲者矣。”此段,也许是因范仲淹想起爱徒孙复,万分悲痛所作。

  “不以物喜,不以己悲;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,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。是进亦忧,退亦忧。然则何时而乐耶?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乎。”便是借古仁人之德行操守劝诫滕子京。孙复可算文中的“仁人”——一个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,在朝廷上做官时,就为百姓担忧,不在朝廷上做官时,就为国君担忧的人,在天下人忧之前忧,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。最后念到“微斯人吾谁与归”一句,范仲淹不由悲从中来……

  滕子京闻之见之如同醍醐灌顶一般,于是像刚开始做官时那样,兢兢业业,勤于职守,将巴陵郡真正治理得“政通人和”。滕子京本人因为治理巴陵有功,于庆历七年初调任江南重镇苏州,一如既往地鞠躬尽瘁,三个月后病逝于苏州任所,葬于苏州。《宋史》评价:“宗谅(即滕子京)尚气,倜傥自任,好施与,及卒,无余财。”宋人王辟之《渑水燕谈录》称“庆历中,滕子京谪守巴陵,治最为天下第一”。(凌易清)

【责任编辑:卢珊珊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