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让人生这桶酒越陈越香
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发布时间:2018-12-18 18:22

    有这样一则故事,木匠砍了一棵树,做了三个木桶。一个装粪,是为粪桶,众人躲着;一个装水,是为水桶,众人用着;一个装酒,是为酒桶,众人品着。桶虽相似,但因装载内容不同,用途和结局迥异,令人感慨。

    细想起来,人生有时候也是这样。很多党员干部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,彼此之间并无多大差别,特别在如今知识膨胀的时代,跨入同一个单位大门的,大家所受的基础教育、所处的社会环境乃至经过的人生过程相差无几。但若干年以后,有的人工作能力提升很快,能够担负更重要的工作,有的人却综合素质原地踏步,日复一日无所作为、虚度时光,更有甚者,有的人还触犯党纪国法,走上不归路。个中原因可能很多,但归根到底,个人因素至为关键。

    党员干部能否有所发展,或者取得多大的发展,关键在于自己肚里装着什么。这首先取决于自己的选择。1835年,17岁的马克思在《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》一文中,就确立了“为人类大多数人的幸福工作”的信念,并终生为之艰辛地学习、奋斗,最终成为共产主义事业的伟大创始人,“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第一思想家”。如今,党员干部身处新时代,只有把个人的成长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,并以此为指引,矢志改造自己,提升思想涵养,增强知识技能,才能使自己的人生拥有绚烂的底色。

    今年“七一”前夕,已故东北师范大学党史专家郑德荣被中央授予“全国优秀共产党员”称号。郑老始终以鲜明政治立场、卓越学术成就践行对党的忠诚与执着,把传承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,把党的创新理论贯穿学术研究全过程,成为广大师生和学界普遍敬仰的“红色理论家”。回溯郑老的一生,1948年还在读大学的他,就树立了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远大理想,毅然投奔解放区,把自己的人生定位于毕生追求、信仰马克思主义,毕生研究、宣传马克思主义。正是源于这样的正确选择和坚定信仰,让他67年如一日,治学不辍、修身不已,直至生命最后一息……人生道路千万条,是志存高远,还是甘心平淡,抑或投机取巧,关键的抉择不同,命运也就截然不同。

    选择明确以后,还得付出持续不断的努力。对党员干部而言,一方面要加强学习,提升自身素质。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,面对创新发展的党的理论,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,必须一刻不停地更新知识结构,掌握新理论,提升新素质,永葆思想理论的“源头活水”。同时,注意在实践中磨炼摔打,增长才干,使自己信念如磐、意志如铁,扛得了重活,打得了硬仗,经得住磨难,让人生之“酒”永远浓郁醇厚。另一方面,还得经常检视自己,不断修身律己,“强化自我修炼,正心明道,防微杜渐,做到有原则、有底线、有规矩”,防止“木桶”出现裂口缝隙,决不让“假酒”“劣酒”“毒酒”掺杂进来,防止装盛的“酒”变坏变质。

    一桶酒里有哲理。党员干部都应该从木桶的故事中领悟到,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、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,站得高、品性纯,眼界宽、能力强,人生才能如陈年佳酿,越久远越醇香。(江苏 完颜平)

【责任编辑:赖闽荣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