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管好身边人何其重要

来源:王学斌 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2018-11-30 11:42

  钱穆先生在《中国历代政治得失》中论及明清政治时,着意对胥吏群体评道:“他们是职业政治家而擅有专门知识的。但当时官场又看不起这些人,这些人也自认流品卑污,因此不知自好,遂尽量地舞弊作恶。”此群体,古代又称为幕友、幕客、幕宾、幕僚,俗称师爷。他们在古代是协助中央或地方官员进行政策谋划、开展调查研究、做好联系接待、办理文书庶务甚至教育干部子弟的人员。可见,幕友之所以为幕友,就在于他们多隐伏于幕后。于官场中,其充其量是官员的助手、参谋及办事员,未经领导授权,手上并没有丝毫权力。

  然而,在讲求人治的传统社会,基于地位、身份、权力运作机制等诸因素,幕友们往往可以共享高官的权势,利用所掌握的海量政治、经济及社会资源,凭借行事灵活,不受官场规则束缚的特点,进入前台,赤膊上阵,翻手为云,覆手为雨,充当“权力倒爷”或“二掌柜”的角色,此现象姑且称之为“师爷政治”。

  因此,一把手位置越高,权力越大,距中枢越近,则其幕友参与政务、共享权势、影响政局的机会自然越大。比如晚清权倾咸丰一朝的重臣肃顺,其周边便围绕着一干汉族“大秘”,时人将核心成员称为“肃门六子”。这六位师爷分别是曹毓英、李寿蓉、尹耕云、郭嵩焘、王闿运和高心夔。此六人各有专长,各司其职,一道组成了肃顺的智囊团。

  其中肃顺最为依仗的心腹,非高心夔莫属。当时士林一致称赞高心夔“从辨若苏子赡,奥折若王介甫”,几乎是二百年来少有的才子。如此高士,肃顺岂能错过,遂延之门下。除了文才,高心夔活动能力亦是一流。咸丰十年(1860),在镇压太平天国战役中,两江总督何桂清畏罪潜逃,继任者尚未确定。当时朝野皆认为曾国藩众望所归,但此事必须上达天听,皇帝批准,方可落定。高心夔深知此事关系政局走向,朝廷安危,于是先到京师士林中商讨,集思广益,后赴肃府向其讲明利害。待谕旨颁布,曾国藩果然入主两江,肃顺径直来到高心夔住处,冲其笑道:“行矣!何以谢保人?”二人握手大笑,置酒快饮,极欢而散。二人虽为主宾,却互动轻松,合作无间,这在晚清“师爷政治”中,殊不多见。

  师爷虽说能为幕主出谋划策、打理事务,但由于其职业特性,及宾主间的私人庇荫关系,若想维持一个高质量的智囊团,官员往往要投入高成本,甚至冒巨大风险,透支自己的政治资本。

  对于麾下的师爷,肃顺有自己的一套培养模式:“先及留京公车,次京曹,次外吏”。也就是说,先让师爷考取进士,再将其安插于中央部委挂职锻炼几年,最后外放地方,成封疆大吏,从而延拓自己的势力范围。在肃顺心中,最符合自己模式的师爷,唯有高心夔。为了让其早日进入官场,肃顺甚至不惜在科举考试中舞弊。有一年大考,肃顺正好奉命为殿试收卷大臣,担心有人水平超过高心夔,于是决定从中做手脚。按照肃顺的了解,高心夔平时才思敏捷,乃有名的文章“快手”。临考之际,肃顺突然下令缩短考试时间,“下午四时不交者撤卷。”孰料当日高心夔突然手腕酸痛,书写缓慢,“闻催促,乃草缮成”,发挥大失水准。有野史载,当拿到首张所交试卷时,肃顺“视其名,钟骏声也。通篇七叶半无一补缀”,肃顺感觉此人是高心夔的劲敌,马上偷偷塞进自己靴子里。等忙完公务回到私宅,肃顺发现考卷还在自己靴子里。私匿试卷,这可是杀头的大罪,肃顺赶紧派心腹策马送回阅卷处。阅卷大臣们向来揣摩肃顺的心意,以为此卷必定是肃大人看重的人选,便“投其所好”“遂以一甲一名进呈御览,而钟竟得大魁矣”。肃顺见势不妙,“遍觅高卷,乃知亦在撤卷中”。只得列于四等。等到了朝考,早早通过肃顺拿到考题的高氏,再度失常,最终落得个候补吴县知县的闲缺。

 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,肃顺科考徇私一事,很快传遍京城内外,朝野上下对这位刻薄寡恩的权臣愈发失望。肃顺的昏招招致众怒,偷鸡不成蚀把米,这为他日后政坛失势埋下了伏笔。

  清代“绍兴师爷”之集大成者汪辉祖曾将幕友的职业道德概括为六个字:慎交、自立、择人。说得通俗点,作为一名秘书,必须做到社交活动要慎重、做人做事有原则,宾主关系当适度。毕竟“幕之为道,佐人而非自为,境同离寄,无论所处何地,等是鸡鹜为伍”。不过理论但凡落到现实,往往知易行难,师爷们一旦尝到了权力的甜头,就如同吸毒成瘾,拼命攥住不放,终致跌入深渊。

  世易时移,当前虽没有了师爷,但领导干部因为下属或秘书不守法纪而受到牵连,甚至走向违纪违法的案例并不少见。因此只有站稳脚跟、立定原则、守住底线,洁身自好,不用私惠来笼络人心,不拿权力来做交易,才能保证权为民所用、情为民所系、利为民所谋。可见,管好身边人,何其重要!

【责任编辑:卢珊珊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