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

廉洁齐家 | 清德垂世官献瑶

来源:《温陵清官史话》 发布时间:2022-08-18 09:52

清德者,为官为人之清正德行也;垂世者,流芳后世也。封建时代的官吏,倘若能够做到清德垂世,那确实也就是黎民百姓所祈求的好官了。清代泉州人官献瑶,就被史书认为是这样的清官廉吏。

▲官献瑶铜相,现存放于安溪县博物馆。

人物简介

官献瑶,字瑜卿,号石溪,泉州安溪长坑人,生于清康熙四十二年(1703)。乾隆元年(1736),顺天乡试,中举人。乾隆四年(1739),中进士。选庶吉士,历官翰林院修撰、提督粤西学政、詹事府洗马、提督广西学政、陕甘学政。乾隆四十七年(1782)去世,享年八十岁。

官献瑶是清代颇为著名的学者,学问非常渊博。出身贫寒,父亲早逝。天资聪颖,勤奋好学。十六岁考中秀才,进入县学,得到学使赏识,曾以私俸奖给书籍。二十七岁,选入京师国子监,著名学者漳浦人蔡世远很赏识,收为门生,又受业于安徽桐城著名学者方苞,博通经书,倾心朱子理学,深得濂洛关闽诸家精义和六经要旨。李光地孙子李清植,在京任礼部侍郎,特聘为家庭教师。乾隆元年起用遗老,官献瑶名列当中。殿试对策,名列榜首,援引经义论述时事,深得大学士尹望山赞誉,置二甲第二名进士。

▲官献瑶进士牌匾

正因为学问渊博,尤其经学造诣甚深,官献瑶步入仕途后,除了三四年时间在翰林院任三礼馆纂修,负责修订《地官》《秋官》两部史志文献外,余下的官场履历,基本就是担任学政,负责教育与科举方面的工作,培养人才,选拔人才。乾隆九年(1744),还被任命为浙江乡试主考,主持举人考试与录取工作。

教育行政管理机关,相对于管理钱粮甚至人事部门,向来被认为是清水衙门。不过,也并非毫无油水,负主要职责的官吏,倘若私欲膨胀,想利用职权,谋取私利,也还是有不少途径的,甚至会有不少人主动送上门来。尤其在科举考试考录过程中,更是充满着利益的博弈,充满着诱惑。可是,官献瑶人品高尚,乃是道德诚信的谦谦君子。提督广西学政期间,地方官或想馈赠本地特产,他皆婉言拒绝。身边杂役人员,平时伙食供应,严格按照规定,皆用自己的俸银支付,并严格要求家人,不许利用自己的职务谋私。转任广东学政时,有人出于某种需要,为了沟通感情,送来钱物,他婉言谢绝,且态度坚决:“我把不贪婪当作法宝,自从来到粤地就立下誓愿,任何不可告知朝廷君主之事,我都不会去做。”看到学政衙署年久失修,随即捐出自己部分俸禄加以修缮。提督陕甘学政,同样自律甚严,清廉自持,两袖清风。因此,晚年辞官归乡,离开京城时,除了几件基本生活用品,就是几个装满书籍的箱子。归家之后,主持修纂家谱,又把“义芳教子,清白传家”列为家训,作为后裔遵循的原则。病逝之后,亲属给他换装,查看遗留衣服,发现几乎件件皆有补丁,可见生前清贫至极!


▲官献瑶题“存耕堂”牌匾

官献瑶作为学官,对考场舞弊行为极为痛恨。任粤西学政,对于科考同样非常注意。考生有违反考纪行为,亲属有舞弊行为,秉公执法,严肃处理,决不姑息。提督广西学政期间,采取许多措施,努力杜绝各种考试的舞弊行为,让欲舞弊者无机可乘。各地的考场,哪里曾出现过舞弊行为,用什么手段传递信息进考场,甚至什么人曾采用什么手段试图舞弊,皆记录在册,以备用来告知下任新学政。

官献瑶考中举人后,曾被安排到国子监当助教。身为学政,他对于士子既要求严格又很关心。履职不久,就提出《现在应行事宜者六条》,作为规范条例:一是严格考课;二是精密探访监生学习与德行情况;三是增添饮食用具;四是戒除闲暇时到外面游玩;五是专门交托责任到人;六是注意上下沟通。有人认为他迂腐,他却说:“这些都是职务上应尽的本分。”他以规范自身来教导学生,态度庄重。经常与学生晤谈,推心置腹,启发引导,修养道德,砥砺品行,做国家社稷有用之才。同时任教的钱塘王文山、南靖庄亨阳,亦都学有根柢,且皆是道德诚信的谦谦君子,志同道合,相互切磋,相互勉励,共同为国家培养人才,京师学界评价甚高,赞为“三君子”。提督广西学政时,见当地处于西南边陲,大多是山区,闭塞落后,士子缺少书籍,乃与巡抚商量,印刷大量经书,诸如《四经性理精义》《近思录》等,随地散发。如此,士子奋发勤学,学风大振。录取的士子,有些家庭甚为贫困,他常拿出自己的俸禄,资助购书。任广东学政时,认真调查诸生的家庭情况,并将那些家庭极为贫困者记录在册,分别情况,采取措施,予以赈济,使之能安心学习。如此,深得当地士子及百姓赞扬,离开粤地后,许多人仍念念不忘。

▲官献瑶作《重修泉郡通淮街关帝庙碑记》

官献瑶尽管主要任学官,但对于国事亦很关注,对百姓疾苦亦甚关心。乾隆十二年(1747),提督陕甘学政。陕西巡抚陈文恭,向来敬重官献瑶的品德,热情欢迎官献瑶到陕西任职。官献瑶刚到关中,恰逢关中大旱,甚为关心,热情介绍南方的抗旱经验。他向巡抚建议:“应勉励百姓因地制宜,在农闲之时,效仿南方人做法,多筑些池塘,储蓄雨水,或引泉水储蓄,用来防备旱灾,当干旱无水或水少之时,就可以得到补给。”针对西北各省干旱严重,又曾上疏朝廷,认为应重视西北地区的植树造林,以此作为缓解干旱的重要举措。他不无痛心地指出,西北地区的山坡,以前树林不少,现在却到处光秃秃,原因都是被砍伐了,“一人成之,百人毁之”。如此,加重了西北的旱情。因此,朝廷应当高度重视这个问题,发布文告,明令禁毁山林,有犯禁者,给予严惩,同时,劝导民众,积极植树造林,有成效者,给予相应奖励。如此,几年努力,西北的抗旱能力将得到改善,社会经济也会好转。乾隆皇帝览疏后,深受感动,表彰忠心的同时,采纳建议,将它变为谕旨,颁行天下。官献瑶这些建议,关系国计民生,足见不仅以学问著称,且确能学以致用。

▲官献瑶故居——清德堂,又名“旧衙”,位于福春村寨兜角落,是官献瑶之祖父上官朝京始建于康熙初年(约1671年前后),典型的清代建筑。

官献瑶晚年辞官归家,不仅保持俭朴本色,而且仍为家乡做了不少好事。闽南本为山海地区,官献瑶居住的故乡安溪福春,却在崇山峻岭之中,经济落后,百姓生活颇为困苦。他很关心家乡百姓的生计,平时常到各地了解民情,提出改善民生建议,并谆谆告谕百姓,勤劳敬业。主持修纂族谱,购置义田,赈恤族中孤苦伶仃,为无力丧葬者营葬。全族数千人口,在他言传身教之下,均能安分守己,勤奋耕读,呈现良好风尚,“户不关门,盗贼不出现”。在此期间,还协助安溪县令编撰县志,并为县志写序。又应聘主修《漳州府志》。如此,深得家乡士民崇敬。安溪长坑乡福寿村,至今仍存“清德堂”古厝,沧桑古朴,乃是官献瑶的出生地。堂名既体现了官献瑶“清德传芳”的为官品德,亦表达了官献瑶对子孙后裔的殷切期望。


▲官献瑶清德堂故居内“勤俭处世春迎风,步入青云显自然”对联文物。


【责任编辑:蔡奇凡】